长江经济带建设 江西倾力而动

长江经济带建设 江西倾力而动

■信息日报记者洪怀峰、中国江西网记者孙娟/文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如何贡献“江西力量”?如何展现江西担当?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先立个规矩把生态修复放首位

    今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的背景下,江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坚持把修复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推进沿江非法码头整治,一举破解困扰沿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完成化工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的摸底排查,对超标排放、偷排偷放、排污口设置不规范、自动监控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进行了登记造册,为全面开展整治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专项检查,检查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130个,划定142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环保部督办的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12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对全省入河排污口开展全面检查,全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比国家要求有所提前。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还加快实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主要包括:

    ——水污染治理工程。比如基本完成造纸、制革、电镀、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的清洁化改造;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5.1万平方公里,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2.5万个;实施清河提升行动,全面启动劣V类水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25个重点工业园区和48个县市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任务。

    ——水生态修复工程。比如启动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实施15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江河源头地区实施水土流失治理840平方公里;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造林142.1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退化林修复160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启动赣州、德兴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

    ——水生生物资源修复及多样性保护。制定印发江西省水生生物经济基本目录和增殖放流年度实施方案,2017全省投入资金1400万元,共放流以四大家鱼为主的经济物种3.367亿尾和珍稀濒危物种约17.9万尾(只)。

    一项项工程、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现了江西的责任与担当,折射了江西的“严守规矩”的高度自觉,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做好“加减法” 有所为有所不为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之一、活力所在。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遵循。

    “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一系列部署凸显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那么,江西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省份之一,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采访中,记者从江西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了解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我省主要是在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方面做“加法”,在传统落后产能方面做“减法”。其中,在培育新动能方面我省主要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抓谋划。深入落实中央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的系列精神,认真对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立足省情实际和产业基础,2017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

    在主攻方向上,集中力量主攻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等五大领域,做大做强航空、工业设计、全域旅游、绿色智慧农业、物联网等23个重点产业,促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抓平台。重点抓好三类平台建设:一是创新创业平台。2017年新增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68个。二是产业发展平台。重点支持南昌“两城一谷一基地”(即中医药科创城、南昌航空城,南昌“光谷”,VR产业基地)、赣州“两城两谷一带”(即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具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上饶“两光一车”(即世界光伏城、中国光学城,江西汽车城)、吉安“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带等建设。三是综合性平台。聚焦聚力国家级赣江新区建设,相继出台《关于赣江新区管理体制的意见》《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打造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吸引“四新”项目优先布局,力争打造中部地区培育新动能的示范区。同时,以南昌国家高新区为龙头,联合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等国家高新区,积极创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抓项目。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着力引进并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2017年,“四新”项目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在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开工的1060个重大项目中,“四新”项目446个,总投资4624.4亿元,占全部项目总投资的比重达55.2%。

    ——抓资金。多措并举,拓宽新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构建产业引导基金。探索打造千亿级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目前母基金已完成募集,新兴产业并购、生态循环农业、冷链物流产业3支子基金成功落地。

    ——抓机制。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领导小组,依托已有领导机构成立绿色经济、新服务经济、智慧经济、科技创新四个专项小组,新增设立分享经济、现代金融、新制造经济三个专项小组,初步形成“1+7”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记者注意到,我省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主动做“减法”。在2016年超额完成年度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基础上,2017年,进一步加大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力度,为新动能成长“腾出空间”。钢铁行业,全面开展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专项行动,坚决防止在我省出现“地条钢”。煤炭行业,全年关闭煤矿63处、退出煤炭产能339万吨。

    江西抓住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契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动能尽快成长为“主力军”。新动能培育做“加法”,落后产能做“减法”。

    答好“必答题” 蓄“绿”水养“金”鱼

    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绕不开的“必答题”。

    对江西而言,更需要发展。江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发达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对落后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现实”。

    发展不足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江西必须发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解答发展与保护这道“必答题”,考验着“江西智慧”。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不搞大开发”与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总书记的讲话,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这对江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首先,江西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空气。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这方水土妩媚青山、浩渺鄱湖,造就了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的“风景这边独好”。可以说,“绿富美”已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温润底色。

    江西的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举例而言,江西利用生态优势,大打旅游牌,每年“卖风景”收入一路看涨,江西省旅游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行业到产业、从数量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2017年,江西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36%,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起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由目前的“沿海一竖”转变为“T”型结构。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内陆开发开放再次全面提速,江西作为内陆省份,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中欧班列是长江经济带区域近年来货运国际物流领域的突出亮点。目前江西有赣州、南昌、抚州、上饶、鹰潭等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

    第三,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正好给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为江西优化产业机构、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沿长江地区也是江西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借长江大保护的东风,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将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其实,在这方面江西已经取得可喜成绩,如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比重1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占规上工业的30.9%;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5.1%,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较全省规上工业低4个百分点。

    总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而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积蓄更多的“绿”水,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金”鱼。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