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沙白生态美 景德镇治山理水留住乡愁
编者按:11月7日至9日,来自新华社等16家中央媒体的记者来到景德镇,专门就我市“城市双修”项目治理经验及成果开展专题调研采访。本报自今日起,陆续转载各媒体聚焦我市“城市双修”成果报道。敬请关注!
新华网南昌11月8日电(吴亚芬)群山环绕,水土宜陶。景德镇的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出延续千年的陶瓷文化。近年来,景德镇着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西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就是景德镇市实施“城市双修”改善城市面貌的第一个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开展西河水系整理 修复流域生态
昌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是景德镇人的母亲河。它一路奔腾浩荡,离不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支流汇入,西河就是昌江的一处重要支流。但是,2016年西河水系整治之前,居住在西河周边的百姓对这条河流的记忆“并不美好”。河道堵塞、污水直排,一到汛期,浑浊的河水就漫进村庄。“一年最少要淹个两三次。”村民苦不堪言。
8日上午,冒着蒙蒙细雨,景德镇“双修”调研采访团来到西河湾湿地公园,看到的已经是一幅水清沙白、青草如茵、鲜花簇拥的生态美景。
昌南拓展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徐九生指着烟波袅袅的湖面向采访团介绍:“在进行治理之前,这里是西河流域的一段狭小河道,周边分布着鲤鱼洲、陶金岭、老石岭3个自然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流成了臭水沟,生活环境脏乱差。”由于地势低洼,每到汛期,村庄都有遭受洪涝灾害的危险。西河没有带给沿岸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自然和人的相处于“对抗”的姿态。
2016年10月,西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上海市政院整体规划,江西省水利研究院进行水系规划,高规格高标准对西河水系进行整体的改造规划。上下游的工业污水全部排入污水处理厂,做到雨污分离。拓宽河道,在河床里修建拦水坝,西河水汇成了220亩的西河湾和1000亩的昌南湖两个城区湖泊。围绕湖区, 建设人工沙滩、游步道、花卉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还打造了沿线8公里的滨河景观带。
“经过一年的治理,去年国庆节,西河湾湿地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7天就接待了22万人。”徐九生介绍。
湿地公园成生态“新地标”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踩着西河湾河岸细软的沙子,湖面上不时掠过的白色水鸟,河岸边的棕榈树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照片定格的瞬间,仿佛有一种身处海滨城市的错觉。
“西河湾河滩上的沙子,都是从厦门运过来的海沙,松软细腻。每到周末,很多家长都特意带着孩子来这里来玩沙子。”景德镇“双创双修”工作组的工作人员陈凯介绍,景德镇虽然河网纵横,但大多都是穿城而过,没有一个亲水的空间,西河湾湿地公园开放后,景德镇人有了一个可以和母亲河亲昵互动的地方。
沿着西河湾的游步道穿过桥洞,就到了一岸之隔的昌南湖湿地公园。和西河湾湿地公园营造的海滨热带风情不同,昌南湖湿地公园有着江南水乡的风韵。水草荡漾着碧波,岸边杨柳依依,原来村子里的七棵大樟树错落伫立在湖心和湖岸,远山如黛,碧波如洗。
“你看那边正在建设的房子,就是原来西河周边3个村子的村民安置房。”顺着徐九生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不远处,几处高层住宅楼正在建设中,可以俯瞰整个西河湾和昌南湖。2016年,600多户,2400余名村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征迁完成。村民们迫切希望居住环境能够得到改善,西河的水能够再泛起清波。
山体不断复绿、水系逐渐变清,城市绿地湿地、山体小公园、城市风光带随处可见,景德镇将山水和人文串起来、城市和乡村联起来,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不久的将来,村民们将搬进新居,不会再有洪涝之苦,还可以远望“乡愁”。西河与人的相处,原本就应如此和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