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度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在脱贫攻坚上之所以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而基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显著优势的具体表现。
历史是发展的,即便是马克思自己也不否认,他只能站在他的那个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远远超出马克思那个时代所能预见,因此很多问题他是无法给出具体答案的。脱贫攻坚同样如此,随着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在减弱。因为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区域分布广、致贫原因千差万别,剩余贫困人口又都是极难脱贫的“硬骨头”,所以粗放式扶贫政策应对当前的深度贫困逐渐乏力,扶贫盲点、死角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6853万贫困人口立下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的铮铮誓言,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提出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总体统筹、“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系列的政策方略,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细带,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不可失的重要坏节,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单就我所工作的乐平市临港镇,3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人帮,通过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实现了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现已全面脱贫。通过每个贫困户的政策落实到位、扶贫产业收入到位、公益性岗位安排到位等等具体措施,临港镇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脱贫攻坚路,这条路是全国上下千千万万基层脱贫攻坚路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的具体应用,更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大多数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是一句空话。但我们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却可以实实在在的做到,抗击疫情如此、脱贫攻坚同样如此,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正是以此为基础提出与实施的,从而有效解决了中国剩余贫困人口各型各类“脱贫难”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对党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的贫困学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扶贫思想形成的基础,毛泽东把建立社会主义作为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贫困治理的根本策略,习近平把精准扶贫战略作为贫困治理的攻坚之举,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使得中国在世纪之末这场反贫困大决战中赢得主动。“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的伟大战役将即将结束,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画上句号,但党的理论创新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思想的延续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就我们基层而言,脱贫攻坚收官在即,要时刻紧绷思想,压实责任,具体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只有加强党对扶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精准扶贫才能形成社会合力。扶贫工作是一个广泛性的工作,临港镇有16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内又包含多个自然村,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脱贫工作将是一盘散沙,各干各的活,最终一事无成。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措施,才有了产业扶贫、人才扶贫、交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党和国家已经建立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所以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应该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听从指挥,用党的最新理论知识指导具体扶贫实践工作,将现有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户户脱贫。这也要求我们要时时刻刻加强自我理论、政策学习,灵活运用,不断强化自身工作能力,践行一名基层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其次就是脱贫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最应该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扶贫不扶懒,如何在扶贫工作中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至关重要。扶贫不能靠“给”,脱贫更不能靠“拿”,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更应该贴近贫困户生活,走进贫困户内心,激发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支持他、鼓励他、帮助他,找到适合不同贫困户的脱贫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走向富裕。
再者,要坚持完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救助、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还涉及党组织、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个行为主体。所以,在基层扶贫工作中,我们要加强领域与领域、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实效。例如我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所在的新村规划办涉及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贫困户住房、卫生、户厕等多个领域,对这些领域必定比其他部门的同志多一分了解,但是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领域,就对政策有些陌生,所以只有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才能更好地熟悉政策,解决贫困户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困难,提出更可行的帮扶方案。精准扶贫能够取得成效,关键也在于我们坚持各单位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最后,打好脱贫攻坚战,需要更好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主力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决定了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向基层的深度和广度。党员干部强筋壮骨,活学活用,就会起到点燃灯一盏,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基层农村存在贫困户多、致贫原因多、解决方案迥异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面对不同的贫困户,不能笼统地使用一种脱贫方案,要全面宣传,对症下药,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所以我镇也依托主要街道、公路沿线墙体围挡、乡村宣传栏、阅报栏、文化墙、灯杆、村委会、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通过合理布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政策等相关内容变成“无声阵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除此之外,我镇还精心打造“文化长廊”,用习近平经典金句制作了文化墙,既对外宣传了党的创新理论,又使干部群众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在脱贫攻坚战中,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科学发展扶贫产业,提升造血功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虽然是脱贫攻坚的结算年,却并不是这项工作的截止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时刻学习党的最近理论成果,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其与当地发展相结合,时刻加强与贫困户的联系,在关键时候给予其助力,让那些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无时不刻享受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阳光雨露,脱贫攻坚,基层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