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繁华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振奋。“人民”一词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一共出现了52次,一切为了人民像一条红线赫然贯穿于其中,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处处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人民中心,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求我们在制度中为了人民。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要求我们在治理中为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民的权利,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求我们在改革中为了人民。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动阐释了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目的、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完善社会制度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解放。人民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属性。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立依据、现实依托和未来指向。制度体系本身也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人民的选择。我国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民族区域自治与基层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发展格局。这一制度体系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在创新国家治理体系中闪耀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早在作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巴黎公社,就实行了保持国家集中统一的权威,规定地方自治全新的国家治理,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各项管理事业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的价值基点就是以人民为本。新时期的国家治理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前进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把人民作为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以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国家治理依据,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国家社会治理共同体新格局。
在分享改革红利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与个人利益的相关,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认同感,使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空前高涨。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制度还是为人民谋幸福治理体系落脚点都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实现群众的美好生活不但要“共享”改革红利还要“共创”改革红利。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的民生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生活的变化。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积极汲取广大人民的改革智慧,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人人都争当改革的参与者,你我都是改革“弄潮儿”。
这是人民至上的新时代,十九届四中全会通篇体现人民立场,通过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激发蕴藏在人民中的创造伟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更有温度,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 鲍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