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不我待昂扬斗志苦干实干,铺展精彩“新画卷”
昌南新区“三高一廊”上演“速度与激情”
景德镇在线讯(瓷都晚报记者 洪晶晶)“现在的昌南新区,就像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列车‘复兴号’,呼啸前行。”落户于昌南新区的不少企业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这趟列车”的仪表盘上,指针显示着它前进的速度:2017年,全省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顺利通过验收,景德镇机场内部环境、迎宾大道、金岭大道两侧提升改造;2018年,对珠山大道西段、景南高速路口等地段进行景观改造升级,提升窗口形象;2019年,高铁商务区七条主干道全部建成并通车……
新区速度,新区力量。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区人以时不我待的昂扬斗志苦干实干,铺展精彩纷呈的“新区画卷”,击响奋勇前行的铿锵鼓点。
建成全省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映射出城市的风貌,而深埋地下的综合管廊则反映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准。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是指为电信、电力、燃气、供水等各类公用类管线盖一个共同的“房子”。地下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干线主要建在城市道路中央下方,是“主动脉”,支线、缆线主要建在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下,是“毛细血管”,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系统,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据了解,2014年,我市正式拉开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序幕。2016年4月21日,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我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分为昌南拓展区、高铁商务区和景东片区三个片区,建设管廊30.9公里。2016年,4.1公里昌南拓展区地下综合管廊建成。2017年,高铁商务区和景东片区26.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又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土建完工的“景德镇速度”,项目进度在同批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2018年,我市地下综合管廊全面投入使用。
走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面上,你一定不会想到,在道路中央那郁郁葱葱的绿化隔离带数米深的地下,有着一条和道路并行的管廊。而“躲藏”在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个个通风投料口,则是这条将承担起沿线全部管线地下埋设的“地下巨龙”仅有的地上痕迹。
采访中,记者从地下综合管廊监控指挥中心走进了这条“地下巨龙”,与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一样,地下综合管廊的入口并不宽敞,先走过一小段楼梯,再沿着铁梯往下爬,一条连接隧道在地下伸展开来,轻微随着地势起伏。爬上一段铁梯后,正式来到管廊上部平台,这里有着两个洞口,每个洞口前都有一段向下的铁梯,这两段铁梯分别通向地下综合管廊的电力仓和综合仓,从这里下去后,就真正来到了“地下巨龙”的“腹部”。但不同的是,管廊并不是巨大的圆形管道,而是由2个独立的方形仓组成,总宽6.8米,高2.8米,内部非常宽敞。
该项目作为我市首先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为全市乃至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推广带动作用。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更是“建在当代,利于后人”的百年工程,将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开发价值,构建一体化、集约化、多功能及可持续的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着重保护生态,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融合。
高铁商务区路网工程打通“城市血脉”
近年来,昌南新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瓷都门户、城市客厅、产业新城、幸福家园”的发展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区建设。完成了高铁商务区、拓展区两大片区60公里城市道路、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使“高铁”、“拓展”两大片区初具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家住东郊的汪女士在景德镇学院上班,之前她去老校区每天要花40分钟左右,现在景德镇学院搬迁至新校区后,她仅仅需要15分钟。“我本来以为学校搬去浮梁路程会更远,没想到从建设大道过去比去老校区还要近很多。”
这只是高铁商务区路网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这两年高铁商务区的路网建设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市民的出行越来越便捷。
高铁商务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为3平方公里,主要分站前广场工程建设与路网工程建设两部分。
高铁商务区核心区范围内有“三纵四横”七条主干道,“三纵”分别是朝阳东大道、高铁大道、建设大道;“四横”分别是车站北路、站前一路、昌南大道以及站前四路。主干道形成的交通循环,能够让进入高铁商务区的人流、车流快速分流,避免交通堵塞。
汪女士口中的建设大道是七条主干道里的其中一条,该道路的建成,成为我市与浮梁县贯通的主要干道,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南北不通的交通问题。
架起空中桥梁,让天堑变通途。西起金岭大道、东至景瑶公路、全程长7.8公里的昌南大道也是打造贯通东西的交通路网的重要道路。雷霆是市城投集团的项目部负责人,作为昌南大道的建设方,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昌南大道是连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市目前投资最大、桥梁最长、跨径最大、节段数最多、桩基最长、高度最高的道路工程。”
“这条路所跨多条地方道路、经几个行政区,沿线所经路段地质地貌变化差异之大,涉及既有铁路上跨、3个灰库区、跨越昌江河道、跨越旸府滩村落、下穿九景衢铁路。建设时间紧、征拆迁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组织协调难,有着‘天路’之称,所建道路桥梁的跨度、规模是景德镇城市道路建设史上之最。”雷霆对记者说,为了克服困难,他们将水上施工变成陆地施工,水中墩施工采用了先搭设钢栈桥到达对岸后再从岸边筑岛围堰施工的办法,水中墩最大跨径125米,他们分了6次进行浇筑。
雷霆还参与负责高铁商务区及路网工程建设,据他介绍,整个高铁商务区在施工过程中,也克服了征地拆迁、林业报批、土地收储等多方面的困难。这一项目的建成,对于拓展我市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区交通网络布局,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景观改造升级让城市更美
在昌南新区,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窗口,一个是景德镇机场,另一个是南、西、北城市“三大门”。几年来,围绕城市“双创双修”重点任务,昌南新区正在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更好城市风貌。
以景南片区景观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为例,景南片区景观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总规划面积近80万平方米,有南门湖、龙山湖、“城南公园”、“银杏林”、“红枫林”、“高炉荷塘”等景观点。该项目是从我市南大门景南高速收费站下高速开始,沿原生态路两侧生态修复和综合提升工程的建设内容的一部分,是进入市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作为景德镇的西南门户,该项目建设既是前期206国道景观综合提升工程的延续,又是景德镇城市双修以及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求重点打造我市人文地理及传承陶瓷创意文化,园林创意既还原创古文化又有新时代、新文化元素,因此,设计理念、施工水平、最终效果都要达到国内一流。
为了按时按质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昌南新区坚持把能力强、敢担当的干部用到项目一线,开展了“激战五昼夜”“抢战黄金周”“项目攻坚月”等活动,“5+2”“白+黑”地干,内部拼速度、比作风,形成一股同心协力拼搏奋斗的浓厚氛围。项目建设大巡查形成了常态化,“经常是调研变调度,会场到现场,”该项目负责人说道,“哪棵树位置不对,到了现场一看就看得出来。所以,市里主要领导经常到项目现场巡查指导,区党工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甚至吃在工地、顶着太阳召开调度会,干部基本都是常驻现场,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景德镇机场,虽不隶属于昌南新区,但坐落在新区内,属于昌南新区有效“服务”范围。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昌南新区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强的政治担当,实施了机场内外环境的整治。早在2016年,陶瓷园区就对机场内部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对环境进行整治,铺设了沥青道路,方便市民及宾客出行,对机场取消停车收费进行补助。针对机场进出通道的景观因建设时间早,已不能体现景德镇形象,园区站在全市大局高度,对通道两侧及中岛的景观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
机场进出通道两侧,原是低洼的沼泽地,周边群众倾倒了大量生活垃圾,严重影响景德镇形象。昌南新区着手实施了机场南北两个“人工湖”建设,建设环湖生态堤岸及游步道。为此,他们还顶住压力,及时中止“叫停”了周边七家落户企业,征收土地130亩,拆除“蓝皮棚”2800平方米,征收房屋、猪栏约2000平方米,清理了29家养猪场。目前,南北两个人工湖建设已完成,如同两颗珍珠似的镶嵌在机场道路两旁。
在这场为城市“塑形”的战役中,昌南新区全体干部群众坚持“做事是最好的作风”。在项目建设中学精神、做实事、讲担当,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果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树立,始终在实践中诠释工作作风。现在从“高空”、“高铁”和“高速”任何方位进入景德镇,都能感受到城市建设和综合环境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如市委对昌南新区提出的“瓷都门户、城市客厅、产业新城、幸福家园”总要求,大家能切实体会到昌南新区给瓷都人民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