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附近的一处老窑厂内,工匠们正在制作瓷器。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新华社南昌1月13日电 在历史的记忆中,中国景德镇匠人手工打造的青花、玲珑、粉彩等瓷器经丝绸之路运往欧亚诸国,成为王室争相追捧的珍宝。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也是中国对世界贸易最大的贡献之一。

西方工业革命结束了中国瓷器的绝对领先地位,规模化生产的廉价瓷器占领了市场。清王朝的覆灭和20世纪的绵延战火打断了景德镇的匠人文化传承,其全球贸易地位也不断下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建立起国有瓷厂,再造辉煌。当地博物馆中,陈列着为毛泽东和尼克松定制的瓷器,以及为原子弹工程做防护塑料手套的瓷模具。

如今,传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再次焕发生机。不管在闹市中央,还是在郊外山谷,陶瓷工作室和作坊如繁星涌现。新时代的艺术家们正用高超技艺,满足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消费升级,以及世界各地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美国陶艺家瑞恩·拉巴尔说,来到景德镇就像“游子回家”。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美国陶艺家瑞恩·拉巴尔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内的工作室。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43岁的拉巴尔3年前在陶溪川文创街区设立了一间面积260平方米的工作室。陶溪川是一家由废旧工厂改造的集陶瓷工业遗产、陶艺工作室、画廊、餐饮、酒店为一身的城市综合体。

“在这里,大家都有一种把事情做成的态度,不断将新的想法变成现实。”拉巴尔擅长用传统的陶瓷烧制方法来制作现代艺术品。

拉巴尔说,他的作品很抽象,不同于那些有具体形状的传统陶瓷艺术品。他的作品在北京、深圳和香港的博物馆和画廊里很受年轻人欢迎,最贵的一件卖出了10万元人民币。

像拉巴尔这样的艺术家在景德镇有个共同的称谓:景漂。这样的人在景德镇有3万,包括5000名“洋景漂”。这座昌江边的小城目前拥有6773家各类陶瓷企业和工作室,从事陶瓷及相关行业的有15万人,占城区人口近四分之一。

“历史上景德镇是中国瓷业中心,今天依然是全球陶瓷文化的创意交流中心,复兴之梦永在景德镇人的心间。”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说。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游客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内游览参观。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再生与转型

尽管拥有1700年制瓷史,景德镇直到1958年才拥有自己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新型陶瓷企业——宇宙瓷厂,这也是陶溪川的前身。后来又相继组建了建国、人民等十几家国有瓷厂,“为六亿人民造饭碗”,但辉煌只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

随着国内外陶瓷市场发生变化,体制僵化的景德镇国有瓷厂在与东部沿海陶瓷产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十大瓷厂”陆续关停、改制,6万技术员和工人离开了。

陶溪川文创街区酒店旁的大树下,一摞摞满是灰尘的白瓷盘诉说着兴衰往事。

“这是宇宙瓷厂生产的最后一批瓷器,几乎全是次品。”宇宙瓷厂的老厂长王松寿介绍。

作为一座以瓷为生的城市,景德镇的发展一度陷入僵局。是创造性发展手工制瓷的传统优势,还是跟着外地发展建筑卫浴陶瓷,成为摆在景德镇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和很多中国城市一样,在21世纪的头十年,景德镇也难以抑制房地产开发的冲动,大片废弃工厂和老街区被拆除搞开发。2011年,景德镇的主政者意识到,新建的高楼大厦并不能为景德镇带来持久的发展动力。

“每一条里弄、每一座烟囱都是记录城市历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说,“世界可以再造一个曼哈顿,却无法再造一座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景德镇。”

景德镇开始邀请国内外顶级城市规划专家为城市未来发展把脉。原来的废旧厂房被改造成各类孵化基地、创业平台,吸引了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不断涌入。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景德镇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工匠们在位于名坊园内的工作室创作。新华社记者 曹凯摄

拥有22栋风格各异老厂房的陶溪川被改造成一个艺术园区,吸引了5000余名景漂在此创业。

拉巴尔说:“景德镇有最好的陶瓷原料产地和传统手工艺。在这里能制作出超出想象的作品。”

韩国制陶师金光石说:“我看中的是中国市场很大。”

为了保护和发展景德镇独有的手工制瓷产业,景德镇2015年打造名坊园,将上百家散落在古街偏巷的传统作坊集中起来,打造手工制瓷新高地。

祖辈世代制瓷的澐知味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筱平从市区作坊搬到了名坊园,建起了占地7亩的工作室。利用祖传配方,他历时6年恢复了失传百余年的胭脂红这一珍稀瓷艺品种,作品多次被国家选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

“国家兴,瓷器兴。国力弱,瓷器就走下坡路。”朱筱平说,“现在政府大力支持手工制瓷产业,景德镇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如今的景德镇不再是昔日烟囱遍地、黑烟蔽日的城市,随着电窑、气窑的普及,以及主政者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改造,这里已成了知名的绿色宜居之地。

景德镇还在不断延伸制瓷产业链,运用于航天和电子等领域、拥有更高附加值的精细陶瓷和特种陶瓷获得了迅速发展。2017年,景德镇全市陶瓷产业产值372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8倍,是1978年的263倍。

不单单是陶瓷业,景德镇还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精细化工和旅游观光,绘出城市协调发展的画卷。十几万人还从棚户区搬入了新建的居民楼。

在景德镇住了14年的澳大利亚陶艺师戴安娜·威廉姆斯说,她的一个深刻感受是,景德镇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越来越富裕、愉悦、舒适。

探索未来之路

群山环抱的景德镇东郊小村进坑今年成为大中小学生、城市白领、国外学者的热门目的地。田园风光、古村落、学堂、考古、陶瓷,这些元素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好奇心。

2014年,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的黄薇在进坑发现距今千年的15处宋代古窑址,随后她创办东郊学堂和有机农业合作社,开始“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实验探索。进坑村以社区营造为基本思想,通过教育让当地人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而实现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这项经验在去年12月登上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国际研讨会的讲台。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景德镇陶瓷文化学者黄薇2018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国际研讨会上介绍进坑村“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经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利用文化来发展是景德镇未来的方向,而教育是其中的关键。”黄薇说。在进坑,人们不仅可以模拟考古,学习陶瓷修复,还可以体验种田,将新鲜的有机农产品带回家。

“进坑的发展方向是产学研游的融合,这也是景德镇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黄薇说。

对于开发景德镇的文化价值,刘子力同样充满期待。

“景德镇的传统和文化千年来从未中断,这是全世界陶瓷爱好者要来朝拜的东西。”刘子力说。

他说:“景德镇未来应成为世界艺术之都。我不希望陶溪川成为一个人头攒动的热门景点,它应该成为手艺人、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天堂。”

【新华社客户端】景德镇:瓷都的复兴

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新华社记者 万象摄

陶溪川已经见到了文化魅力带来的商业价值。刘子力说,陶溪川2018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

“我们目前只改造了一座工厂,未来还有9座。”他说。

刘子力说,除了保护传统,现代科技的介入也必不可少。这代表了开放和创新,景德镇从来不是保守的代名词。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打造的邑山陶瓷工业园从德国引进了7条世界顶级自动化生产线,可以为园区300家手工作坊提供工业化生产服务,而手工作坊则为工业园提供东方风格的创意设计。

“未来的陶瓷产品可以实现定制化和智能化,使用虚拟现实辅助设计、3D打印等现代科技,满足年轻一代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刘子力说。

2019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景德镇迎来了新的契机。它不仅将为自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还打算申请建设新的国际机场,更要推动新组建的陶瓷企业上市,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和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钟志生说:“历史给了底气,时代给了机遇,发展给了空间。”

景德镇对未来发展之路的不懈探索也打动了75岁的日本陶艺大师安田猛。

“景德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城市,它以文化为核心的创造,探索着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方向。”他说。

记者:曹凯、何雨欣、张辛欣、沈洋、吴锺昊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