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农业械机化四十年发展成就辉煌
景德镇在线讯(李 桢)现在的农村,无论是春耕还是夏播,亦或是秋收还是冬种,万顷田野几乎不见耕牛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铁马驰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部门抢抓机遇,负重自强,攻坚克难,推动农业机械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农机种类从单一到全面,数量从零星到成批,动力从单项到均衡。2017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7.9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2%,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其中机耕率、机收率分别高达97.8%和96.6%,其他行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空前提高。
国家补贴政策 引领我市农机化蓬勃发展
195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业基本处于肩挑背扛、牛耕犁耙的强劳动方式,农村常见的只有榨油机、碾米机、机粉机、排灌机,少量跑运输的拖拉机,用于农田作业的机具基本空白。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农机总动力只有20万千瓦,几乎没有农田作业机械。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施行,使我市农机化事业迎来了春天。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引领着我市农机化蓬勃发展,全市购机势头锐不可减,农机保有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一年一个台阶,购机数量连续多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市各类农机具总数早已突破10万台(套)大关;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一年一个跨步,连续多年以10万亩的数量递增,现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已逾百万亩大关。
地方农财合力 加快我市农机化全面发展
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伊始,我市农民购置耕整机、收割机的很多,机耕、机收发展很快,但插秧机无人问津,机插环节制约着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为打破机插“瓶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农业、财政部门合力,在全省率先对插秧机实行“双补”,在国家对购置款补贴30%的基础上,市、县(市、区)财政再重复补贴,总补贴率达到70%,超出国家补贴金额的2倍,连续实施3年,极大地刺激了我市农民对插秧机的购买力,插秧机购买数量连年超额完成推广任务,全市水稻机插率连年上升,成为全省水稻机插的排头兵。浮梁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茶叶是该县主导产业,但2006年以前,该县茶叶还是原始的手工采摘,与茶叶主产县地位极不相符。且由于手工采摘费工耗时效率低,该县茶农只采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浪费大。为提高浮梁县茶叶生产效率效益,2006年,我市率先在该县实施茶叶修剪机、采摘机、揉捻机、烘干机和保鲜冷库补贴,开创了全省茶机购置补贴的先河。2007年,我市稻飞虱爆发蔓延,大量中晚稻出现“穿顶”现象,范围之广、危害之重前所未有。当时只有小型喷雾器,一个人每天只能喷药2至3亩,效率低、效果差。浮梁县三龙镇双蓬村一个种粮大户,因种植面积大,治虫任务重,从早到晚不停地喷药,烈日当空的中午也顾不上休息,以致中毒,急送医院抢救。我市农业、财政部门意识到,要解决种粮大户的病虫害防控效率问题,必须更新防控手段。2008年,我市首先在浮梁县施行大型植保喷雾机购置补贴,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农业、财政部门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所盼,敢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锐意进取精神,加快了我市农机化事业全面发展。
搞好社会服务 促推我市农机化高效发展
从1994年开始,农业生产利润空间被压缩,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农业生产劳力短缺。为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我市积极引导农机手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每年的春耕、“双抢”(早稻抢收、晚稻抢栽)、中晚稻收割、秋冬种季节和防汛抗旱期间,基本是农机作业,以往那种披星戴月、低头弯腰、肩挑背扛的强劳动方式不见了。为增强农机服务力量,我市引导成立了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各类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做到互通有无、联强扶弱,实行农业生产全程化操作和一体化服务。如产粮大镇——浮梁县鹅湖镇,成立了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农机62台(套),为该镇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市现有8家市级及以上农机示范合作社,共有各类农机682台(套),从事农田作业面积合计10万亩,为我市农业机械化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在抓好本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我市积极组织实施“农机跨区作业助农增收工程”,向有关农机手免费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每年组织联合收割机北上安徽、江苏收割麦子和粳稻,增加了我市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手)的服务收入,提高了农机利用率。为储备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我市积极开展农机驾驶与维修技术培训,共培训农机手万余人。同时,大力实施“兴机富民”工程,促进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市农机站曾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农机科普先进集体”。
强化安全监理 规范我市农机化健康发展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机工程是省时省工省力省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农机是“机”动的,如果管控不到位,会存在隐患,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做好农机监管,确保农机出行和作业安全,我市每年开展了大量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如2017年,我市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10余次,共出动执法人员377人次,检(排)查农机1511台(辆),排除农机各类安全隐患113起,纠正违法(章)行为139台次。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309人次,进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582台。正是由于我市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尽心履职,不放过蛛丝马迹,才使我市几十年来无农机安全事故,保障了我市农机化健康发展。(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