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蔬菜大棚“五代”的变迁发展现代农业
景德镇在线讯(吴双林)如今,不论春夏秋冬,只要你走进乐平市蔬菜大棚,但见花色斑斓品种繁多,笔直的黄瓜、扁圆的葫芦、紫色的长茄、算珠样的红萝卜、晶莹剔透的西红柿……琳琅满目。由此,不得不说说乐平蔬菜大棚“五代”的变迁。
摸索中有了“一代证” 寒冬腊月吃上新鲜菜
虽说乐平种菜历史悠久,但在隆冬尝鲜也不容易。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蔬菜公社坎上乡,有人摸索着建了几个竹木拱棚。从此,乐平蔬菜有了“第一代”大棚“身份证”。秋延后辣椒、茄子、西葫芦赶在了元旦、春节期间上市,竹木大棚温室蔬菜种植也成了乐平菜农致富的“金钥匙”,每亩年收入超过了4000元。回想起当年的竹木蔬菜大棚,种菜“老把式”陈明浪说:“那时没有经验,就是自己摸索着弄。先买回长条的竹竿子接起来,再折成半圆形插在地里,用铁丝把每个半圆的竹板连接起来,上面罩上塑料布,再把棚子固定好就可以了。”“早期的大棚最高只有1.5米,站在里面最高的地方都直不起腰来,得弯着腰在棚里干活。”作为菜乡的“老把式”,菜农老彭颇有感慨地说。
换发强镁“二代证” 引发温室反季节革命
竹木大棚稳固性较差,经不住大风侵袭,使用寿命也不长。为增强棚体结构强度,乐平人以强镁替代了竹木,以无滴膜、防虫网、低脚围裙、地膜覆盖改进了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不但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了时鲜蔬菜,在炎热的夏季也照样解决了蔬菜的淡季供应,实现了时鲜蔬菜的周年供应,带动了乐平市蔬菜批发大市场的繁荣,并于1995年跻身于国家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的鲜活农产品信息采集中心之列。
陈明浪说:“以前一到数九天,大棚里就结冰,春节前黄瓜也下不来。用了强镁大棚,就是下大雪,温度也比竹木大棚里面温度高。随着品种改良和技术提升,一年种两茬,一茬秋后,一茬早春,一季采摘量比以前一年的产量还多。”
“三代证”拉开序幕 标准化生产更加有效
1999年,乐平在江西省率先建立了省内一流的蔬菜科学研究所,并建立了两座连栋式温室大棚,全钢架立柱式结构,无土栽培模式,再配上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机等先进设备,使乐平蔬菜进入了科学试验、标准化生产阶段。如今,乐平市委、市政府把目光盯在了净化“菜篮子”、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决心让更多的放心菜、健康菜走进千家万户,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看着深受其益的“三代大棚”,一些老菜农深感生活变化之大,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产业升级“四代证” 引领致富奔向小康
虽说大棚蔬菜产量提升了,质量有了保障,但在引领菜农致富上却还意犹未尽。针对露天蔬菜栽培效益低下,亩平均效益不到5000元的蔬菜产业发展状况,2004年,乐平市先后多批次组织市乡村三级人员赴山东寿光、安徽和县考察,开始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升级,蔬菜大棚换起了“第四代”身份证,引进新技术,引进新模式,发展设施蔬菜,率先在镇桥、乐港、后港等近郊乡镇建起了寿光冬暖大棚、和县钢架大棚。
大棚挥出大手笔,华荣灯、王曼丽等种植能手在这“第四代大棚”里做足了“精雕细琢”奔小康的锦绣文章。一钻进菜农老黄的温室大棚,暖烘烘的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菜椒已经有半个拳头大小,嫩嫩的煞是可爱。他现在三个大棚,一个种菜椒,两个种黄瓜,刨出了致富的“金砖”,实现了奔小康的梦想。谈起这些变化,老黄说:“现在的大棚,平均高度3米左右,从圆棚到坡棚,从手动到自动,从每分地年收入1000元到现在3000多元,大棚越来越现代化了,种大棚蔬菜就是抱了个‘聚宝盆’。”
“五代证”智能光伏温室大棚 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传统的温室大棚发展已经不能持续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随着绿色蔬菜、节能减排的需要,智能光伏温室大棚成为乐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大棚主体由温室骨架构成,顶部安装太阳能光伏供电组件,不仅能满足发电需求,也不影响温室内部农作物的光照需求。智能温室大棚有效降低了用电成本,而且还提高温室运行效率,使得温室发展更近一步。
近年来,乐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加快农业转型提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促进农民增收主题,完善发展机制,创新经营方式,推动园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带动了全市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目前,乐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49999.9亩,已开工建设面积10058亩,流转土地11058亩,从业人员568人。园区现有各类农产品产业基地8个,涉及农产品16种;进园企业8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景德镇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乐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涉及的农产品156种;参与其中的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8家,辐射带动效果明显,形成了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采摘品尝以及农业科技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态势。(来源:景德镇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