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

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

展示未知瑰丽 创造当代奇迹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

 

千年瓷都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设成果综述


御窑博物馆鸟瞰图。 (陈林璞 摄)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 吴绍斌)厚朴的瓷窑文化,泥与火的记忆温度,造就了“因窑而生,因瓷而盛”的千年瓷都景德镇。断壁残垣的老窑遗址,薪火相传的不灭使命,这些都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自然而然的源泉。坐落在中国古窑址之上,融汇古御窑与现代建筑科技的建筑——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如今已初露端倪,建成后将成为景德镇对话世界的新名片、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的新地标。置身其中可以体验到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见证中国智慧创造的世界奇迹,感受中国建设者的精益求精。

 

    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保护工程纪录

 

    今年6月上旬,第三届首都国企开放日,数十名媒体记者、专家和公众走进世界唯一皇家瓷厂、中国唯一古御窑遗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揭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保护工程,体验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造艺术,聆听新时代大国工匠和明清工匠的对话。

 

    建设中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其前身是世界唯一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厂,是明清两代御用瓷器的专职制造场所,也是中国唯一古御窑厂遗址、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据了解,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2016年10月正式动工,目前御窑博物馆结构主体、拱体窑砖砌筑和干挂已全部完工,8个拱体建筑初露端倪,正在进行拱内机电安装和幕墙工程以及配套修缮工程的施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总重量为734吨的明清时期的窑址,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意见和要求,必须将其迁往5公里外的场地进行保护。窑址共六块,最重的窑址重达214吨,迁移途中要穿过浅埋密集燃气管道的老城区,这样的窑址迁移在国内外都没有可以参考的先例。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设计了数套方案,成功闯过完整取出窑址、起吊、运输和归安四道大关,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的世界首个成功案例。

 

    为保证窑址能完整地从地下取出,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首先在地下区域进行侧部分层开挖,逐层用工字钢和钢板进行侧向封闭至窑址底部,底部采用无缝光管水平并列拼接包封。为确保已封闭的窑址能顺利起吊,项目部将4根工字钢穿入底部起吊点钢管以增大钢管强度,再利用500吨和350吨的汽车吊同时起吊,协同作业。

 

    为了确保运输安全,顺利穿过道路狭窄的老城区,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提前用铁索和钢管加固了窑址和车辆,用有80个车轮的自动调平轴线车装载窑址,沿路铺设了20毫米厚的钢板路面以保护地下浅埋的管线,并委派管线检测人员全程进行地下管线检测,将意外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

 

    在最后一道归安关卡,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用两台汽车吊协同作业,将窑址吊装下放至预定位置,并对其进行整体焊接、加固,涂刷防锈漆,在外侧搭建桁架保护棚以避免窑址受损,至此窑址归安顺利完成。

 

    创造窑砖干挂及砌筑工艺在多曲面拱体结构上成功应用的世界首个案例

 

    去年3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设计方案在戛纳获得“未来建筑”奖,而“未来建筑”奖是全球唯一表彰世界范围内尚未建成但富于创意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这个建筑之所以能获大奖,因为它是每1平方厘米都不相同的异形建筑。以往接触到的异形建筑很少有曲面的,这个建筑的结构不仅是曲面,而且是多曲面、变曲率,国内外从未有过此类项目的施工经验,建造难度可谓举世罕见。比如,多曲面、变曲率的钢筋混凝土拱体结构,对模板安装要求非常高。工程施工要在确保拱体剖面形状的同时,还要确保多曲面弧度与设计尺寸完全吻合。最难的是每段拱体浇筑完毕后,下一段还须与上一段实现平滑相接。” 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经理齐玉顺说。

 

    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用中国智慧和大国工匠精神,将中国现代建造神器和手工砌筑完美结合,将这个“未来建筑”奖设计杰作变成了现实,创造了窑砖干挂及砌筑工艺在多曲面拱体结构上成功应用的世界首个案例。

 

    针对各项业内罕见的技术难点,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组建了一支由全项目部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项目级BIM团队,利用BIM5D行图纸深化和协同管理,并基于BIM+MR、放线机器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双曲面拱体的施工进行从交底到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施工人员可预先直观看到异型拱体的完成情况,达到身临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BIM负责人万仁威说。“基于BIM的智能放线机器人可以直轻松实现放线测量,用放线机器人每100米可将误差1厘米降到5毫米之内。能在一天内测量130个点,平均每天可以节省2个人工”。测量员刘永祥说。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为实现设计“拱体表面砖体的颜色、厚度、材质呈渐变趋势”的要求,中建一局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部通过调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定制了190万块响砖、窑汗砖、基砖、青砖和灰砖,同时搜集到90万块老窑砖,并前后进行了11次样板实验,对各种窑砖的比例和位置反复调整,仅窑砖干挂和砌筑一项累计使用280万块窑砖。

 

    “每一块砖都是工人手工砌上去或挂上去的,所有的窑砖和构件必须精准保证精准的错缝,才能确保8个拱体的弧度是平滑的,不出现端部翘头的情况。工人砌挂完成每一平方厘米,项目技术人员均要运用放线机器人从不同方位对成型后拱体的弧度、角度进行复核校准,一旦发现拱体弧度有偏差,就要立刻调整。”齐玉顺说。

 

    设计师要求要最大程度凸显建筑本身的色彩,必须使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案。清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拆模后不做任何装饰处理,这就要求预埋件及预留洞口位置必须准确,混凝土浇筑必须一次达到清水效果。但项目部发现景德镇以及周边省市的搅拌站,没有一家有清水混凝土施工经验,他们决定自己来试验配比。为了调配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清水混凝土,项目部做了28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设计方认可的颜色。(来源:景德镇日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