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陶瓷业的骄子——追逐景德镇十大瓷厂足迹

作者:刘火金 来源:景德镇在线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0日 点击数:

新中国陶瓷业的骄子
——追逐景德镇十大瓷厂足迹

 新中国陶瓷业的骄子——追逐景德镇十大瓷厂足迹

 珠山东市“十大瓷厂博物馆”
 
 新中国陶瓷业的骄子——追逐景德镇十大瓷厂足迹

“十大瓷厂”生产的产品
 
新中国陶瓷业的骄子——追逐景德镇十大瓷厂足迹
 
“十大瓷厂博物馆”展厅

   景德镇在线讯(刘火金)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陶瓷在经历了恢复期、私私联营期、公私合营期几个阶段后,至1958年10月,组建成了地方国营性质的十大瓷厂,即红星瓷厂、东风瓷厂、宇宙瓷厂、新平瓷厂(后人民瓷厂)、工艺美术瓷厂(后雕塑瓷厂)、红旗瓷厂、建筑瓷厂(后景陶瓷厂)、艺术瓷厂、建国瓷厂、华电瓷厂。

  当时,为什么要组建十大国营瓷厂呢?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起来主要有:

  社会制度的变革,瓷业工人渴望建立新的劳动关系。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在经历了抗战和三年内战下的景德镇,陶瓷产业遭受重创。有关资料记载,抗战前夕,景德镇有窑(槎柴窑)150座,而至解放前夕只剩76座,且大多数都停烧;产量由近2亿件减至3000万件左右;工人失业人数近万人。千百年来,景德镇人以瓷为生,瓷器就是他们的饭碗,战争打碎了他们的饭碗。瓷业工人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当时,许多4至5口之家平均每天只能吃一斤大米,即使生活较宽裕的家庭,人均每天也只有半斤大米,不足部分靠野菜充饥,饿死人或因饥饿而自杀的现象屡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瓷业工人看到了希望,他们期盼瓷厂早日开工,自己有事做,更渴望有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新型劳动关系的诞生,以保障他们有活干,能吃饱穿暖。正是有这样一种陶瓷工人的阶层基础,所以,在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陶瓷工人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公私合营、合作社为国营瓷厂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十大瓷厂的成立是在所有制充分“公有”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而公有制是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集中表现。要实现公有制经济,从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出发,必须要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就是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具体方法之一就是走联合之路。

  景德镇的陶瓷经济由私有制走向公有制的基本方法同全国一样,经历了私私联营、初级合作社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以及后期的公私合营、高级生产合作社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私私联营及初级生产合作社从1951年就开始出现。联营企业和生产合作社有大有小,比如有的合作社就是几个人凑合在一起的手工业生产小组。据笔者采访一些当事人和查阅有关资料显现,初期的私私联营和合作社自愿联合的很少,一般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联合,而成功的为数不多。为做好这项工作,成立了景德镇市国家资本主义办公室,提供服务和支持,比如资金上的支持,原燃材料上的帮助,产品收购上的服务等。为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市委成立了手工业委员会,先后派出500名经过训练的干部和社员积极分子深入基层参与管理。在合作化高潮中,市委还成立了5人小组,下设手工业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两个办公室,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还帮助他们推销产品,参与加工订货,及时解决原燃料供应上的困难,促使合作社经济不断增大增强。

  在私私联营的基础上进行公私合营。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景德镇陶瓷业的公私合营经历了个别企业的合营、公私合营的普遍发展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景德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从业人员达2263人,资金153.77万元,产量97714万担,产值260.87万元。当年1月22日下午,市政府在灯光球场召开庆祝大会,19日晚上还在人民公园举行了2万多人参加的联欢晚会。

  公私合营和生产合作社的成功,为下一步公有制经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跃进加速了国营瓷厂的组建。1958年,我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胜利完成。面对大好形势,出现了“冒进”思想,提出了“一天等于二十年”“提前赶超英美”等不切合实际的口号,这就是1958年的“大跃进”。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大跃进,景德镇陶瓷经济的所有制变革(当然全国都一样)也许不会走得那么快。

  1958年3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召开全体扩大会议,响应中央号召,进行景德镇的”大跃进”,其标志之一就是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当时确定的1958年陶瓷生产总值要达到1.8亿,比上一年增长3.12倍;产量100万担(3亿件),比上一年增长近4倍,完全超越了当时的实际生产能力。而要完成任务只有在企业规模和公有化程度上做文章。那时认为,只要企业的规模扩大了,公有化程度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加快。正是在这种“一大二公”思想指导下,景德镇的陶瓷行业和全国一样,出现了把公私合营企业及生产合作社在联社并厂的基础上转地方国营的热潮,并由此形成十大瓷厂。

  但是,1961年后,随着国家调整压缩政策的实行,逐步把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进行拆分,企业数量随即增加,同时还添加了一些新企业。

  1961年8月,红旗瓷厂分为红旗一厂和红旗二厂,次年2月,红旗二厂更名为光明瓷厂。

  1961年9月,红星瓷厂分为红星一厂和红星二厂。同年12月,红星二厂更名为陶瓷合作工厂,1967年11月改名陶合破阻力瓷厂,1969年再次更名为红光瓷厂。

  1965年3月,新平瓷厂分为新平、新华两个瓷厂,1966年9月,新平瓷厂更名为人民瓷厂。

  1959年底,建筑瓷厂在城区内的厂房和宇宙瓷厂在城区内的粉淀车间划归艺术瓷厂,从事粉彩加工的工人也留了下来。建筑瓷厂则在东郊毛家畈扩建厂房,后逐渐变为生产建筑瓷的厂家。

  此时,艺术瓷厂职工超过五千。1962年5月,处于现曙光瓷厂区域的艺术瓷厂6车间,作为精简对象由陶瓷系统转为手工业系统,定名为陶瓷第二合作工厂,后改名陶瓷曙光合作工厂,1963年6月,陶瓷局试验组并入并于当年10月由雷锋山岭迁入曙光厂区。1979年6月,更名为曙光瓷厂。

  1962年5月,从艺术瓷厂划出一个普通粉彩车间成立陶瓷彩绘合作工厂。1971年10月更名为陶瓷彩绘工厂;1979年改名新光瓷厂;1989年与风光瓷厂合并,称新风瓷厂。

  1958年,在东郊现为民瓷厂厂址开始筹建高级美术瓷厂,1965年正式投产, 1966年更名为民瓷厂。开始直归省轻工业厅管辖,1964年下放地方管理。

  1978年,开始在西郊丁家洲筹建华风瓷厂,1985年投产。

  1958年9月,市东郊毛家畈一带开始筹建时称远东地区第一大瓷厂的景德镇瓷厂。1966年投产后一直亏损。1970年1月,景德镇瓷厂下马,昌河进入。

  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瓷业经历了最辉煌的近50年的历史,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十大瓷厂”(后来发展为16大瓷厂)及其相关陶瓷辅助企业,唱主角的就是号称10万的陶瓷职工。

  景德镇瓷业为新中国提供了可观的税收和利润;支撑了景德镇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并屡获金奖;景德镇一直受到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40多个品种,5000多件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千年瓷都的地位得到延续和升华。景德镇不愧为新中国瓷业的骄子。(来源:景德镇日报)

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景德镇在线”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景德镇在线”,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jdzol”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