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 瓷都景德镇:传承千载 焕然新篇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4日 点击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 瓷都景德镇:传承千载 焕然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 | 瓷都景德镇:传承千载 焕然新篇
中国发展观察
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2)

  china,瓷器;China,中国。

  在古老的西方记忆里, “china”既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实用又华美的舶来品,更指代一个神秘富庶的东方大国;其深层的意蕴,则在于标志了一种寰球皆向往之,典雅、高贵、精致的生活格调。

  文字是最直接、又最深刻的文明印记。对于“china”而言,景德镇则最为典型地体现着它的具象和内涵。正如郭沫若在1965年完成的一首诗作中所下之断语:“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这里,有千年不息的熊熊窑火;在这里,有世代劳作的冶陶匠人;在这里,也有年轻时尚的文创街区; 在这里,更有现代化的国之重器。

  某种意义上,读懂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也就读懂了中华文明千年流淌的传承、气度与精神,以及中国人民与时俱进、不断求索的生命基因。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走进这座世界瓷都,试图就此作出我们的解读。

  瓷都之魂:传承与创新

  “只要你感受到真实的景德镇,那么你来了一次一定还会想来第二次、第三次……”在当地,不论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还是精于陶瓷的专家,乃至停驻经年的客居者,他们的表述不约而同,眼中满是自信的光彩。

  景德镇的自信,首先来自这里得天独厚的美丽景致。这座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的城市,地处丘陵,山水相依,林深木秀,清雅明丽。“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 坐落其中的徽派场坊、里弄,镶嵌于斑驳墙壁间的古瓷残片,静默伫立的历代窑炉,仿佛都在诉说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荣光。

  窑墩上、十八渡、瓷器街…… 信步景德镇,与这些自古沿用至今的地名相遇,仿佛触摸到这座瓷都悠远的过往。据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景德镇唐英研究会秘书长周荣林考证,在这座因瓷而建、因瓷而兴的城市,与瓷有关的地名有几十处之多。比如龙缸弄(烧制过龙缸的民窑里弄)、广益弄(宋初此地有一瓷器店,招牌为“广益店”)、槎园塘(槎指槎柴,系烧槎窑的杂木、树枝)……形成了独特的景德镇地名习俗。

  史料记载,景德镇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属楚国东南境,秦属九江郡番县,汉属豫章郡鄱阳县, 三国时为吴地,东晋设镇,始称“新平”,唐易名“昌南”。北宋时期,因此地所出瓷器精美绝伦,宋真宗赵恒将年号“景德”予之,“景德镇”自此被正式命名。其后,宋真宗“遣官至镇”督造瓷器,因这些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外形“光致茂美”,影响渐广,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到了元代,皇家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作为全国贡瓷的唯一官方管理机构。明代,皇家又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 专门生产“皇帝的瓷器”,景德镇制瓷业持续繁荣,并因此成为中国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之一。特别是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在督陶官唐英的推动下,景德镇制瓷业达到中国古代制瓷业的顶峰。“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彼时的瓷都,依靠单一的制瓷业繁盛日久,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

  到了清末和民国,在多重原因作用下,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业渐渐衰落。

  历史上,景德镇长期辖于浮梁县,直到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随后从浮梁县分出。1953年, 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景德镇市正式定名。景德镇制瓷业也由此开始了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迎来新的发展。

  景德镇相关资料记载,1949— 1955年间,为了挽救受战争影响濒临崩溃的景德镇制瓷业,政府对官僚资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民间手工艺人和工人组织起来,组织生产班组,建立合作社,在此基础上,陆续成立了20家国营瓷厂,并继续利用原有的作坊和窑房生产。到1970年代,景德镇共有14家规模较大的陶瓷企业,统称“十大瓷厂”,初步建设完成了现代陶瓷工业技术体系,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全面替代了传统手工生产技术和工艺。1956—1976年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寻求替代能源,政府陆续在凤凰山一带开展“以煤代柴”的生产试验和技术革新。其后,技术进一步突破,煤窑又升级为油窑和气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景德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瓷业现代工业体系,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品诞生, 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获赠的“尼克松杯”和1975年为毛泽东主席生产的“7501瓷”,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78年—1995年,是景德镇陶瓷工业重要发展时期。景德镇改组改造并举,对传统陶瓷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现代先进生产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研发制造优秀新产品,打造著名品牌并连获国际大奖。对外交流活跃,陶瓷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陶瓷经济各项工业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990年代中期,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中坚的国有陶瓷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遭遇严重困难,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陶瓷企业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企业改革改制。整个改制过程中,陶瓷系统6万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改制成本14.10亿元人民币。2009年,相关工作全部完成。

  其后,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景德镇制瓷业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如今的景德镇,陶瓷产业向现代化不断迈进,技术不断突破,生产体系完备,产品行销世界,也是全国唯一设立了国家用瓷办公室的陶瓷产区,目前有陶瓷市场三四十个,陶瓷从业人口13万。

  近些年,踏着文旅融合的节拍,御窑厂、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浮梁古县衙、高岭—瑶里古镇等景区不断改革创新、建设完善,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成果斐然,千年瓷都焕发新的光彩。

  景德镇因瓷得名,因瓷而盛, 实乃天成——这里明丽的风物不仅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其经济价值更加令人瞩目——“水土宜陶”。周荣林在他的著作中形象地说,景德镇窑瓷器“生于珠山木, 牵手昌江水,熔融高岭土,取彩陂塘金”。1700多年前,此地先民已谙此道,他们就地取材,开始制瓷,与金、木、水、火、土共舞千载,书写着景德镇的传奇。

  景德镇的自信,更多地来自对陶瓷生产技艺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景德镇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瓷局局长方霞云的话说,传承是景德镇的根,创新是景德镇的魂。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手工制瓷时代, 从瓷器品类的宋影青、元青花,明五彩、玲珑,到清珐琅、粉彩;从制作原料的一元配方(单一瓷石) 到始于元代的二元配方(瓷石加高岭土);乃至从宋代到清代窑炉技术的不断更迭,景德镇手工制瓷业的传承与创新仿佛两个动力澎湃的引擎,并驾驱动这座瓷都千百年来始终不断地奔跑向前。

  这些场景和技艺、以及历史文化,今天仍在传承,把人们记忆中的景德镇,复现为可体验、可触摸的景德镇。

  在景德镇中心城区御窑厂遗址附近,有一条名为彭家上弄的巷子,这里处处窑砖瓦房、青石板路、木雕花窗。仔细查看,窑房、作坊、瓷行,挛窑师傅、烧做两行老板、商会会首宅第尽收眼底。这便是600年前景德镇手工制瓷业生产、水运商贸、居住街巷的风貌。“沿河建窑、沿窑建作坊、沿作坊建民居”是怎样的空间架构?“窑、作、居、厂”如何形成四位一体?通过彭家上弄老街区保护利用项目的保护与修整,这些问题让人一目了然。该项目责任单位—景德镇陶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子力告诉本刊调研组,这里复现的,就是景德镇600年前手工制瓷业者的生活。

  与彭家上弄相接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御窑博物馆,二者都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御窑厂遗址重点保护区6.4万平方米,一般保护区6.7万平方米,总计13.1万平方米。以御窑遗址为核心,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包含了原材料产地、作坊遗迹、运输、历史街巷相关载体等18个遗产要素。2017年初,御窑厂遗址进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录。

  “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要传承,但不要仿古、泥古”,除了御窑厂遗址之外,坚持践行这一理念的刘子力还带领团队打造出令他颇为得意的陶溪川。2016年10月正式开业,不到三年时间已成为景德镇新地标的陶溪川是一个文化创意街区。刘子力认为,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真实”。陶溪川原本是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宇宙瓷厂的老厂房,瓷厂停业后,厂区日渐破败。为了留住老瓷厂的历史,改造后的陶溪川保留了22栋老厂房,将原有的烧炼车间改建为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美术馆,将原料车间变为陶艺体验空间。“这里每一堵老墙、每一台机器乃至广场上铺设的每一块窑砖,都是真实的。”刘子力说。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在国内唯一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景区”),公司董事长陈武平十年来专注的是复建复烧从宋代到清代的景德镇历代瓷窑。这是一项陶瓷历史文化的创新性、生产性保护工作。陈武平说, 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窑炉的变迁,历史上虽曾有多个瓷器生产地与景德镇齐名, 但从没有谁能最终撼动景德镇的地位,其根本原因,正是在于窑炉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而作为珍贵文物的窑炉,也只有通过复建复烧这种创新式活态保护,才能长久地保存于世。2009年,古窑景区修复了清代的镇窑,并成功复烧。其后,古窑景区内的一系列古窑先后复烧:2010年10月,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2011年10月,元代馒头窑复烧成功;2012年10月,宋代龙窑复烧成功;2013年、2014 年,明清御用“六式窑”复烧成功;2016年10月,清代狮子窑复烧成功。从2009年开始至今,古窑景区已经复建复烧了11座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

  1000年前的窑火,600年前的里弄,20年前的厂房……今天的景德镇,在传承与创新中,复现着千百年来中国制瓷业的记忆与荣光。

  瓷都特质:开放与包容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评价,第一次全球化始于16世纪景德镇的青花瓷。毫不夸张地说,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知晓瓷器者,无人不识景德镇。有学者考证,历史上,景德镇外销瓷在整个中国外销瓷中占主导,特别在明清时期,完全是垄断地位。数百年前,景德镇和它出产的瓷器,已在世界上拥有显赫声名。

  这样的声名,源自景德镇的开放与包容。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传教,其间留意学习了景德镇陶瓷的生产技术并将个中要诀写信寄回国,直接促进了欧洲瓷器的生产。“景德镇不排外,当时外国人想来学习我们的制瓷技术,我们也没有保留”。几百年后的今天,方霞云如此解读这个故事。她说,瓷器是一种载体,它代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互融。瓷器输出的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制品,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优美生动的中华文化。瓷器是一种象征,是中国人用自己独特的材质和工艺,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美的追求。瓷器和诗歌、音乐一样,与世界共享。瓷器带去的是真善美,不是战争,而是美美与共,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在这方面,景德镇堪称独一无二。”方霞云说。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今天的景德镇也正以其开放与包容,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有志于瓷的各界精英。

  古陶瓷研究独立学者、唐英学社创办人黄清华,2006年来到景德镇定居至今。热爱陶瓷文化多年的他对北京、广州、香港等地也相当熟悉,但唯独对景德镇一见倾心, “这里是陶瓷的圣地,研究陶瓷的氛围是国内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能比的。”黄清华说,景德镇吸引他的不仅是这里有最为完整的陶瓷产业链,聚集着业内最顶级的精英,更有宜居宜业的软环境优势。2017 年,黄清华的唐英学社实体馆正式落户陶溪川,他的学术研究继续进行,各种原创性陶瓷展也更加有声有色。

  同样在陶溪川,来自河北的郭丽云在其中一个名叫“邑空间”的卖场把陶瓷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收入可观。2014年从景德镇一所高等学校毕业后,她选择了留在这里创业。

  仅在陶溪川“邑空间”,这个专门供年轻人展示、销售自己陶瓷作品的地方,像郭丽云这样的创业者还有130多位,陶溪川为他们提供了创业免息贷款等多种帮扶政策。

  相当数量的年轻创业者,是景德镇本地培养出的人才。在这里, 有全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聚集于此;制瓷工艺、陶瓷材料、热能机械、信息技术、艺术文博等专业齐全,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等多层次教育序列齐备。“景德镇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制瓷业人才培养体系。”周荣林认为。来自景德镇市瓷局的数据显示,景德镇每年有约1/3的毕业生像郭丽云一样留下工作,其中一半就业,一半创业。“包容的环境让人才留得下,创新从人才开始,人才留得住,创新才有源头。”方霞云说。另一方面, 这些院校也十分注重在学生中开展创业创新教育。

  在陶溪川,本刊调研组一行还见到了来自印度的独立陶瓷艺术品设计者Priya Sundaravalli。她和来自瑞典、荷兰、苏格兰、西班牙、智利、德国的同行一道,正在景德镇度过3个月的创作生活。她说, 这里创作气氛自由,中方合作者专业而认真,让她感到“每天都在被激发”。

  有外地人慕名前来景德镇寻梦创业,也有在外的本地人返乡发展。在景德镇,这两种人有各自的专属称谓:“景漂”和“景归”。

  为了更好地服务“景漂”和“景归”,景德镇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出台了《市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明确方向,作出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在江西省率先组建了市招才引智局、市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以“虚拟机构,实体运行” 的方式运作,强化人才工作的统筹调度,推动政策、职能、项目、资金的整合。

  针对人才需求,景德镇制定出台了《景德镇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实施办法》(试行)、《景德镇市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十条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人才质量提升、人才奖励机制建立、人才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实打实的配套支持政策,构建了“1+N”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在人才政策的激发下,景德镇已经成功吸引了3万多名“景漂”前来创意创业,5000多名“洋景漂” 前来圆梦。

  瓷都新篇:产业多元化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陶瓷是景德镇唯一的支撑性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瓷仍是景德镇的第一大产业。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景德镇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涵盖航空、医药、化工、汽车、电力、电子、建材等多个子类,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目前, 精细化工和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陶瓷产业是景德镇规模最大的三个产业。”景德镇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罗军向本刊调研组介绍。

  “景德镇已经成为综合性的新型工业城市。”景德镇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任赣鹏告诉本刊调研组,1949年景德镇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259万元,2018年达到846.6亿元,产业层次明显优化。

  据介绍,目前景德镇市正在全力打造“3+1+X”产业体系: “3”是陶瓷、航空、汽车,“1” 是旅游,“X”是以医药、化工等为重点的优势传统产业,以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等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制造经济,以设计服务、现代物流为重点的新服务经济,以电子商务、物联网为重点的智慧经济。景德镇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陶瓷产业发展,以航空小镇建设为载体,抢抓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全力做强做大航空产业。以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景德镇由旅游资源大市向经济旅游强市转变。加快推进汽车,石化, 压缩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景德镇的产业多元化发展进程步步推进,中国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飞)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4月25日,本刊调研组在昌飞了解到,这家今年恰逢50周岁生日的企业,已经形成军机、民机、国际合作项目和通航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产品基本覆盖1吨级到13吨级直升机型号,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波音公司、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开展深层次转包合作生产。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景德镇的产业发展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转型升级中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国家和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通过评审。“3+1+X”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组建景德镇陶瓷集团,红叶新基地建成投产,陶瓷“智造工坊”一期基本建成,陶瓷产业竞争力增强;已投入建设资金 30亿元的航空小镇初具规模,昌飞吕蒙总装园一期基本建成,航空零部件产业园20个项目在建;北汽昌河汽车研发中心开工建设,汽车产业创新动力得到提升;新动能加速培育壮大,创新驱动“54321”工程加快推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7个。陶溪川文创街区获批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江西省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际陶瓷文创小镇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陶瓷工业园获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总体评价,为江西省唯一获得五星级总体评价的示范基地,也是该省第一次有基地获得五星级总体评价。参与此次评价的全国332家示范基地中,仅28家总体评价达到五星级。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特别是针对城中村、城郊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景德镇展开了重要探索——“三个三”模式,即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享”,解决资产统合问题;资金股、资源股、技术股“三股分红”,解决收益分配问题;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三手合力”,解决发展路径问题。据介绍,该模式的试点村庄—— 珠山区三宝马鞍岭启动实施了“闲云涧·马鞍岭”项目,开展试点前, 当地生活不便、房舍破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大部分村民都在市区打工,很多人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开展试点工作后,村容村貌发生彻底变化,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提升,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列入江西省2018年首批重点工程的高岭·中国村项目也是景德镇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0 亿元,分三期建设,未来将打造成集生态农业、瓷茶文旅、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就业2000 人,每年可为项目区增收10亿元, 当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将提高5000元以上。

  “江南菜乡”“浮梁茶”品牌价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乐平市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浮梁县被评为 2018全国茶叶百强县。

  文化旅游方面,江西直升机科技馆、陶溪川文创街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闲云涧·马鞍岭等7 个景区成功创建3A级景区。初步完成御窑厂遗址、浮梁古县衙创5A 级景区规划编制;“陶溪川号”观光巴士旅游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花千谷、洪岩等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浮梁县获评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高岭—瑶里景区入选江西省十大避暑目的地。

  同时,传统产业和新经济蓬勃发展。焦化集团更名黑猫集团, 实现产业转型大跨越;华意压缩机获批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天新药业进入江西民营企业百强前60 名;乐平工业园被认定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创业基地;猎豹移动人工智能项目签约落户。

  2019年,立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景德镇将着力挖掘产业发展动能,重点打造十个产业提升项目:深化与北汽集团战略合作,推进北汽昌河研发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黑猫集团“走出去”,延伸发展新材料、环保、文旅等服务业;鼓励制冷压缩机产品升级换代,推动华意高效变频压缩机项目一年内竣工投产;推进江西美菱环保节能冰箱扩产项目年内竣工;支持天新、宏柏、金龙、世龙、富祥等企业增资扩产,打造化工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进猎豹移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项目,引进物流、会展、咨询、信息等中介与专业服务业项目,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引进工业设计、大数据、服务外包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中心,努力打造完善的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推进一批金融证券机构落户,实施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

  产业多元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景德镇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景德镇市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航空、陶瓷、医化等领域科技成果颇丰。如由景德镇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发的直—10武装直升机项目获201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单位研制的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飞公司“先进轻型通用直升机(AC311)研制”获2015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飞公司、江西吉翔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富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电机有限公司、景德镇市开门子陶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获得江西省科技奖二等奖,景德镇大川陶瓷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江西黑猫炭黑公司获得2017年度江西省专利奖。

  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注重优化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环境,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奖励与后补助的暂行办法》和《景德镇市专利费资助办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生产和创新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2018年共发放专利资助45.52万元, 同时,在2018年市级科技计划中对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平台建设等方面达到《关于实施科技奖励与后补助的暂行办法》规定的企业给予补助或奖励金额近577万元。

  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以及积极招商引智的软环境,吸引了大批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现代中药特聘专家曹晖博士来到景德镇,促成了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美琳康大签约合作;猎豹移动公司董事长、CEO傅盛回乡实地考察,并就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此外,景德镇优化人才创新平台,建立宏柏化工等院士工作站6家,柔性引进院士8位,并实现陶瓷领域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景德镇市现有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国家级科研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中心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同时,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人才工作示范点3个。此外,有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个项目进入江西省“双千计划”审核推荐。

  瓷都未来:与世界对话

  景德镇有制瓷史两千年,官窑史一千年,御窑史六百年,这在全球绝无仅有。千年窑火绵延,瓷都走进新时代。

  新时代,景德镇最重要的工作是“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5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给景德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和希望。

  2018年9月,国务院同意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是全国首个文化类国家级试验区。试验区的正式批复,给景德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表示,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 是当前景德镇市重中之重的工作, 是对景德镇传统制瓷产业的一次革新,也是对行业格局的一次重新洗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景德镇“瓷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8年的景德镇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被赋予了重要篇章,其中提到:要牢牢把握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推进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基地、世界陶瓷人才集聚高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中心、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设,着力擦亮千年瓷都“金字招牌”。

  “ 这个时代, 景德镇有机遇。”钟志生对本刊调研组表示, 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发展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千年古镇景德镇凭借独特的优势和厚重的文化为我们走出国门、对话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景德镇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景德镇大有作为。

  未来,景德镇围绕陶瓷的计划还有很多,将全力推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挖掘保护陶瓷遗址、遗迹、遗产,以御窑厂为核心,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为重点,全面推进古窑址、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实施御窑厂大遗址本体保护、周边提升、数字化展示等项目,推进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完成御窑博物馆内部展陈并对外开放;启动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老城区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综合保护及刘家弄、葡萄架等历史街区重点要素保护项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推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产业层面,围绕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陶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优化陶瓷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手工制瓷精品化、日用陶瓷规模化、科技陶瓷高端化;围绕陶瓷全产业链,打通从原料供应、工业设计、制造加工、检测鉴定到营销物流等各个环节;加快推进国际陶瓷文创小镇、陶大小镇、洛客设计谷、陶青台文创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陶瓷产业创新发展新地标。

  陶瓷产业令景德镇引以为傲,但也不是绝无隐忧。在本刊调研组走访过程中,多位陶瓷业内人士均谈及,目前的景德镇对陶瓷新材料的研究还有短板,景德镇的高技术陶瓷距离世界引领地位还有距离。这其中有技术难题,也有资本原因。

  如何弥补短板,景德镇已在积极行动,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陶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景府办字〔2018〕126号)给予支持。通知共分四部分:一是着力推进陶瓷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陶瓷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其向专业化发展,并对获得国家、省、市认定的陶瓷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扩大优质陶瓷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开展陶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每年结合该市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支持高校、院所以技术交易、作价入股等形式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面向全国“招果引智”,对重大陶瓷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强化陶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发展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在景德镇设立机构(窗口),夯实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功能,开展技术转移机构绩效评价。

  四是完善陶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保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共享机制,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学研用互动融合平台。增加科技金融服务能力, 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资金、基金为陶瓷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支撑。

  此外,景德镇市争取到江西省级财政资金每年500万元用于促进陶瓷产业发展,推动陶瓷产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2018年,景德镇出台了《景德镇市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年共为32家陶瓷及其配套企业下发陶瓷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补助专项资金共计900万元。

  在景德镇,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迅速铺开。今年7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谋划和推进的重点项目—— 景德镇学院搬迁项目将正式交付。位于浮梁县的景德镇学院新校区一期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新建42栋大楼,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此外, 投资12亿元的景德镇陶瓷美院整体搬迁项目也已启动,并纳入江西省重点工程,目前进展顺利。这些项目将为江西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蓬勃动力。

  4月25日,本刊调研组在陶溪川采访时,恰逢陶溪川艺术与科技实验室项目启幕仪式暨国际论坛举行。景德镇市市长刘锋在致辞中说,艺术与科技实验室将以当代艺术为主题,把景德镇千年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适合陶瓷、玻璃、金工、木工、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创作的新型艺术综合体,吸引一批国际一流当代艺术家、国内青年艺术家、国际艺术院校学子前来驻留创作, 推动景德镇传统产业与创新科技碰撞交融,帮助景德镇陶瓷艺术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革新和发展,助力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进程。

  调研组一行也看到,在古窑景区,总投资为3.8亿元的世博江西馆建设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陈武平的愿景是,未来这将是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展陈、拍卖、科教、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齐备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陶瓷知识性的“活”陶瓷博物馆。

  本刊调研组从景德镇市发改委获悉,陶源谷·景德镇市洛客设计谷、陶源谷·三宝蓬艺术产业园(二期)、智造工坊·景德镇邑山瓷业有限公司陶瓷原料标准化项目、景德镇古坊(China·村)建设项目、景德镇市唐英陶瓷创意设计园建设项目、名坊园西区(三期)建设项目、陶瓷旅游文化创意园建设项目等,也在有条不紊地积极推进。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景德镇的脚步铿锵有力。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开展“双创双修”(双创, 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景德镇是江西省唯一纳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的城市——本刊调研组注),开创城市发展建设新局面。

  景德镇的“双创双修”工作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生态资源,特别是山水生态要素的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通过恢复破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了城市绿地系统格局;通过生态项目建设做到了还山于民、还河于民、还净于民、还绿于民。另一方面,通过新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以及整治空间环境、复兴文化功能等方式, 开展城市功能修补,提升了城市功能和价值。“双创双修”营造了景德镇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品牌更加响亮,生态环境更加美丽。

  “瓷都景德镇是我国中部地区具有数千年历史并享有世界级声誉的传统古镇,在新一轮区域经济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的阶段中,再次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乃理所当然、条件具备,也正当其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

  他说,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千年瓷都的新发展,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坚守瓷器制作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驱动战略, 遵循“没有落后的产品,只有落后的技术”的理念,继续以制瓷业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围绕技术创新突破、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牌创建和维护,创造新时代高科技、高质量和多需求的现代瓷器。在现代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瓷器材料已经焕发出许多新的需求,如航空发动机用陶瓷器件、高端耐磨耐热件、现代瓷器刀具等,景德镇急需拿出这样的高端瓷器产品。

  二是努力打造制瓷业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景德镇市围绕陶瓷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陶瓷制造、教学、科研、文化、旅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开发,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如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产品设计的手段更新、制作工艺的现代化改进、特殊品牌的创建、陶瓷制造业互联网的构建、国内外市场开拓、区内外技术合作、发展资金渠道的扩展等,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营造瓷都建设的突出氛围和良好经营环境。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人才引进、资金扶持、专利保护和优惠待遇等已形成许多好的制度和政策。今后,在科技奖励、发明成果收益分配、知识产权入股比例以及人才的政治待遇等全国普遍面临的难题方面,景德镇也可以进行超前考虑和探索,获得政策的超前效应,也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样本经验。

  刘勇表示,景德镇围绕瓷都文化资源和自然名胜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稳定发展,今后应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未来产业发展应坚持区域比较优势,按照“一市一品”的发展理念,遵循区域分工的原则,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发展制瓷业,使之不断现代化;不断创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继续适当推进地区主导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区域经济稳定增长。

  未来的景德镇,将继续实施好“三个五”战略行动,在“塑形”的基础上,铸好景德镇的文化之魂、文明之魂、产业之魂、民生之魂。我们相信,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使景德镇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接近的目标。

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景德镇在线”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景德镇在线”,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jdzol”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