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把油纸伞,着一袭锦旗袍,30多名精心梳妆打扮的女子,沿着清溪河,踏着石板路,在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间走着不紧不慢的小碎步。轻盈的步伐、妙曼的身姿,引得村民和游客驻足观赏。
这是记者在乐平市洪岩镇小坑村采访时见到的画面。但在洪岩镇采访过程中,惊艳的却远不只这些。
旗袍秀加上鬼步舞:从台下看“古戏”到台前唱“新戏”
洪岩镇文化站站长汪重钧告诉记者,洪岩镇有近20支舞蹈队,每个舞蹈队都有自己的特色节目。除了旗袍秀,还有广场舞、鬼步舞等,不仅让农村的妇女们秀出健康秀出美、秀出美好新生活,也展现了洪岩特色旅游小镇的风采。
“我是一名家庭主妇,原来在家就是看电视、打麻将,自从2018年加入舞蹈队后,感觉业余生活丰富了,还交到了不少兴趣相投的朋友。”今年39岁的高英是洪岩仙境舞蹈队的一员。高英告诉记者,她们舞蹈队有三四十人,大部分是40岁到6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帮工、厨师、个体户、老师各行各业都有。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旗袍都是自己买的,舞蹈也是自己学的。
除了旗袍秀,她们还有一位“小老师”教他们鬼步舞,就是13岁的甘雪凝。三年前,在镇里读书的甘雪凝看到母亲跳广场舞也跟着学。两年后,她在网上学会了鬼步舞,成为了母亲的“小老师”。今年春节期间,她把自己学会的鬼步舞教给了洪岩仙境舞蹈队。暑假她经常跟“学员们”一起表演,将鬼步舞带到乡村。
“村民和游客也都很喜欢我们的表演。”汪重钧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舞蹈队的表演,展现出洪岩最好的一面,吸引大家都来洪岩旅游。
在小坑村史馆,洪岩镇文明办主任徐莺凤和乡亲们一起,身着古装,演绎乾隆年间村里进士胡翘元的故事。她告诉记者,通过村史馆老物件以及故事演绎,不仅给小孩提供了一个传承古村文化的场所,也向游客提供了一个讲述古村故事的平台。
曾经场前“看戏”,如今下场“唱戏”。这其中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反映了洪岩镇在让优秀文化“立”起来、“活”起来过程中所做的探索。
仙境山前立起水上戏台:从“无戏可唱”到“好戏连台”
“这里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上古戏台,到时候古戏台与忠宣湖、洪岩仙境融为一体,游客在湖对岸山顶上都可以观赏到戏台上的戏曲表演。”项目施工方中铁十一局生产经理王付争告诉记者。
在洪岩仙境景区西侧,总投资8000万左右的洪皓故里旅游项目正在建设。目前,水上古戏台主体建筑已经完工,预计今年12月底前能够全面完工。届时,乐平的古戏台文化与自然山水景观将在这里融合呈现。
据介绍,在洪皓故里,除了水上古戏台,还在建设入口牌坊、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广场、古戏台博览园等旅游设施。建成后将与忠宣湖、洪公祠、洪岩仙境溶洞景区等形成旅游环线,成为洪岩镇文旅融合的一张崭新名片。
“因前些年经营主体变动频繁,景点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滞后不前,一度让洪岩旅游‘无戏可唱’。”占文说,“现在的洪岩是‘好戏连台’,通过洪岩旅游总体开发建设PPP项目,我们将洪岩仙境的经营权重新收回,还重点打造了洪皓故里、夏家坞休闲谷、樱花大道等十多个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项目,游客有了‘玩头’。去年,仅洪岩仙境就接待游客近5.5万人次,收入330多万元。”
土坯房变身民宿:从“偏远山村”到“世外桃源”
因为文旅融合发展,历居山深处的曹家里村成为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穿过山峦林海,群山环抱间十几幢土胚房参差错落,棕红的土墙,黝黑的瓦顶与房前屋后的潺潺溪水相映成趣,使人宁静而惬意。
早年,由于地处深山壑谷,曹家里村长期无基本农田、无稳定供电,村民们虽守着绿水青山,却只能依靠采摘油茶、茶叶、核桃、锥栗等作物进行简单加工后获取收入,生活十分清贫。
现在,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利用特色土坯房打造“土屋村落”“土房民宿”,让山水变成风景、资源变成资本、产品变成商品。
“以前蜂蜜挑下山卖根本划不来,都送给了亲戚,现在搞旅游,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门来买蜂蜜,卖都卖不赢。而且还有好多游客到我家吃饭,300块钱一桌,忙的时候有七八桌,家里都摆不下。”提到曹家里村的变化,72岁的村民杨灶根高兴地说,今年3月份他卖了150多公斤土蜂蜜,收入近3万元。
今年62岁的王林英是一名退休教师,每个月退休工资有4800元左右,子女们早已在乐平市区定居,但一直在曹家里村生活的她舍不得离开村子。她告诉记者,2018年7月左右,村里开始发展旅游,特色土屋吸引了许多游客特意开车过来,原本只有7户村民居住的村子突然热闹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多名游客。于是,她将家中的老房子转让出去,改造成了民宿,自己则负责民宿的日常管护。“游客们都说这里是世外桃源,很喜欢这里,我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王林英笑着说。
文旅融合发展,更是让洪岩仙境山下的洪罗村陈冲坞自然村受益良多。
走进陈冲坞村,一幅由40张笑脸拼成的照片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照片上的人都是当地村民,一张张笑脸记录着他们幸福的样子。
“我们原来在幸福垦殖场上班,退休了生活依旧幸福。”今年74岁的许文池是原来垦殖场的老职工,他告诉记者,以前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下雨天家里都会漏雨。去年得知要整治村庄环境,他第一个行动,把家门口花了200元做的雨棚拆掉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也清理了。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今年过年女儿从深圳回来,说变化太大了,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而且,村里多了很多来旅游的人,路过时还经常进家来拍照。我希望洪岩的旅游能火起来,年轻人就可以在家门口工作,不用出去打工了。”许文池说。
洪罗村支部书记余长林告诉记者,通过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大家都看到了陈冲坞村发展旅游的前景,原来村里房子几千块钱都没人要,现在几万块钱都买不到。
纵观洪岩全镇,旅游产业遍地开花,旅游富民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更促百姓富裕的良性循环雏形初具。“通过文旅融合,村民有‘赚头’,不仅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也让他们腰包鼓了。”占文说。
果树接上互联网:从“智慧果园”到“智慧小镇”
“我们的蓝莓自己就会喊口渴。”百景汇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平端着蓝莓干,笑着卖起了关子,“天气热,吃点我们自己做的蓝莓干,酸酸甜甜,解解渴。”
蓝莓自己会喊口渴?这可是个稀罕事。
跟随张建平来到大棚,蓝莓已经采摘完成,但成片的柑橘树上都已经挂满青色的果实,地面上一条条的管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我们所处的是智慧大棚,这些管线一头连接传感器,一头连接云平台,水果们渴了饿了、冷了热了,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指导种植人员及时提供水分养料、通风散热。”张建平告诉记者,作为当地村民,他三年前投资了1400万元,租下了洪罗村大田坞山场的400亩林地,开始了他的智慧农业梦想。通过智慧种植,实现了种植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和科学化管理,不仅节水控肥、降低人力投入,还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优良的品种和“智慧”的加持,让百景汇的柑橘销售价到达了每斤20元左右,预计今年柑橘销售收入可达300万元左右。
“除了智慧农业,洪岩镇还积极建设物联网智慧小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建设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小镇。”占文说,“通过智慧小镇建设,将极大提升政府的指挥决策和管理能力,提高农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外来游客体验度,让洪岩有‘说头’。”
记者手记:文化与旅游融合,一二三产的融合,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往往能催生出一些新的业态。洪岩镇深挖本土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大打融合牌,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新亮点,变得有“看头”、有“玩头”、有“赚头”、有“说头”,唱出了一场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