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小康工程】三宝“变形记”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4日 点击数:

  从市区驾车出发,行至三宝国际瓷谷,穿过街边鳞次栉比的陶瓷商铺,再沿着山间溪流溯源而上。几分钟后,当几栋灰白建筑逐渐出现在一片绿色视野中,就意味着离马鞍岭不远了。


  “里面的人过的是神仙一样的日子”“简直是世外桃源”……在亲眼见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后,大多数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然而,几年前,马鞍岭却是个让年轻人都想往外逃离的破败村落。房舍破旧、生活不便、基础设施滞后,一条两边长满茅草的土路是这里联通外界的唯一通道。


一朝天堑变通途


  “以前我们这里全是泥巴路,坑坑洼洼,要是下雨了更是没法走。”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土路就是横亘在他们与小康之间的一道“天堑”,着实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困扰。


  直到2018年,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研究提出了“三个三”模式,而马鞍岭村成为当年被成功选取的改革试点之一。随后,结合我市要把三宝村创建成为三宝瓷谷文化旅游区的规划目标,珠山区对马鞍岭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升级改造,加快对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形成了集陶瓷文创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新型业态。


  今年49岁的周爱兰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岭村民,回忆起改革前后的变化:“十几年前,那时候村子比较闭塞,几乎没有什么外人来,村里人想买点日常生活用品都得跑去湖田乡。为了赚点钱,我只能去市里打工做瓷器,一个月工资才800元。后来,这里被开发出来后,不仅进村的道路路面全换成了沥青,有了两部小型公交车,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现在我也不出去了,就在村里接了三份工作,帮人家洗洗碗、做做保洁,一个月工资就有6000元,再加上自家的房屋出租收入,家里的生活好过多了。”


候鸟归来春意浓


  随着艰苦的日子过去,越来越多的本地村民开始回归。器蕴堂陶瓷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负责人章丽君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政府把村子改造得太美了,再加上我自己家里有陶瓷手艺这样一个优势,我就回来了。”看着越来越多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章丽君看到了商机,回村之后,立即花费50多万元把家里的柴火房改造成个人小展厅,并结合屋后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一座后花园。


  “以前在外面开店早出晚归日晒雨淋,接触到的很多是散客,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购买力、审美、需求也不一样, 大部分的顾客主要还是看性价比;现 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接触的大部分是对艺术 方面有要求的人,会要求我们的产品精美、有品 质。”章丽君说道,“现在很明显能感觉得到渠道拓 宽了,这里的资源和外面不一样。” 


  而对于同样在三宝创业的闲云居陶瓷文化有 限公司董事长段建平来说,最大的变化还是发展 机遇增加了。“我是2015年来这创业的,当时这里 是昌飞老厂房,里面到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 这几年,景德镇重点打造了三宝国际瓷谷,对我们 企业来说是一项福利,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 很多机遇,推动着我们在文创陶瓷领域不断创 新。” 


山里多了新面孔 


  在三宝蓬艺术聚落项目负责人肖学锋眼中, 景德镇除了陶瓷之外,生活方式也是吸引外来人 员的一大重要因素:“因为生活方式能够引起绝大 多数人的共鸣。” 


  2014年初,肖学锋和几个朋友在景德镇考察 文化产业项目,当时就决定以三宝村为源头,打造 一处以陶瓷文化为核心,将商业街区、民宿与陶艺 工作室等有机融合的复合型文创产业艺术园区。 “选择三宝,有偶然也有必然。必然是因为,当时我 们决定要从武汉出发去做一个文化产业项目,而 景德镇就有这样一个陶瓷文化的基因;偶然是因 为,如果没有三宝,我们可能不会在景德镇做这个 项目。” 


  在肖学锋看来,尽管五年前三宝还没有铺装路 面,各项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但难得的是在这种原始 面貌下,看不到一般村庄的凋敝景象,不只有大师还 有很多年轻人在这进行创作,散发出一股城市的活 力。于是,三宝蓬艺术聚落项目便在三宝扎了根。 


  短短几年间,肖学锋见证了三宝村从过去道 路破损严重、没有自来水和路灯的小村庄,发展为 如今的文创交流与旅游产业聚集区。“除了基础设 施的建设、景观提升、水系改造、路灯落地等一些 肉眼可见的变化,这里还有了一些‘看不见’的变 化,例如围墙拆除之后,我就感觉没了围墙的三宝 更开放了,比之前更能用开放心态去面对外来的 新事物。”

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景德镇在线”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景德镇在线”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景德镇在线”,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jdzol”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